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2021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莫重明
(2021年1月27日)
同志们:
经省政府同意,今天召开2021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总结回顾2020年和“十三五”科技工作,谋划部署“十四五”发展思路及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厅作工作报告。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2020年全省科技工作和“十三五”发展成就回顾
2020年是青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青海科技事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全省发展大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全年完成省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4.76亿元,组织实施新开科技计划项目349项,验收完成各类科技项目287项,新增产值8.46亿元,争取国家项目152项,获批资金2.48亿元,登记科技成果580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年初制定印发厅党组《关于推进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全面从严治党有效融入科技管理、脱贫攻坚全过程。全力配合省委第四巡视组开展常规巡视,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对13家转制院所企业开展巡察整改“回头看”。大力开展“人员大培训、岗位大练兵、环境大整治”工作,运用支部联学联建联促机制,跨支部、跨区域、跨部门打造党建品牌,科技系统红色教育基地在班玛县红军沟揭牌。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为做好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二)开展应急科研,助力复工复产,科技响应抗疫攻坚发挥硬支撑。统筹科学防疫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时间成立专家组,启动实施7个应急科研专项,开放“绿色通道”,开展“包干制”试点,集聚省内科技力量研发,加班加点组织突击生产,向湖北和省内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捐赠“九味防瘟黑药粉香囊”2000份,组织科技型企业制取含氯消毒液5000余吨。建成青海省传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江磊团队承担的“新型快速检测试剂盒”应急科技专项取得重要突破,对新冠病毒检测显示高灵敏度效果。制定出台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九项措施、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十项举措,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组织西宁市、青海国家高新区和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参与“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43个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立项,落实资金2600万元。联合举办核酸检测和新冠肺炎救治技术培训班2期,应急科普宣传覆盖全省手机用户。
(三)强化战略导向,融入国家战略,为全国创新发展贡献青海力量。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了《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征求意见稿)》。全力配合积极参与第二次青藏综合科学考察,先后为100多批次1500余名科考队员提供服务保障,组织参与了三次大规模综合科考活动,三江源地区冰川、生物等综合科学考察获得重大进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刘鹤副总理视频连线慰问我省青藏科考队员。我省与中科院签署共建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开发的科考综合信息服务保障系统已完成与国家青藏科考信息平台的对接,并链接至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服务器开始上线运行,完成三个野外综合科考基地建设初步方案。国家科技数据灾备中心建设方案获科技部批准,海南州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审议上报国务院,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近期将获国家批复。我省与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签署9个共建协议,5个天文望远镜项目先行落地冷湖,天文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验室挂牌成立,初步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星-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成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试验站。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青海生态价值评价及大生态产业发展综合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有效揭示了各大生态系统和生态区的碳储量及碳汇格局,形成的碳汇研究成果,将为青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谋划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四)加强基础研究,破解关键技术,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坚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全年组织实施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72项,推动我省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共安排涉及我省指南方向项目20项,直接资助经费5188.5万元。支持藏药国家标准样品研制等9个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建设。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先导示范引领建成50兆瓦塔式光热发电站,实现光热熔盐储能时长达7小时,开发了低翘曲度的锂电铜箔和4微米高抗拉高延伸率极薄无载体电解铜箔,建成30吨/年的区熔多晶硅棒生产线。春油菜青杂系列16号、18号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青薯9号马铃薯品种首次在海拔3800米的青南地区试种成功。早熟型甘蓝首次实现高海拔地区越冬苗培育,化肥减量增效种植示范实现化肥减量30%、农药减量50%。我省自主研发的中药一类新药梓醇片进入二期临床实验,建成国内首条黑果枸杞绿色智能制造线,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稳步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省科技厅积极参与木里矿区生态修复,结合适宜草种储备、渣山土壤改良、监测评估等技术需求,形成了科学治理综合举措。
(五)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效能,良好创新生态正加速生成演进。组织召开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出台了《青海省关于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颁布《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青海省科技奖励办法》,印发《青海省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省政府科技顾问制度,聘请7位院士成为首批省政府科技顾问。改革组建3家厅属事业单位,搭建起了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建设管理体系。加强科技计划科研诚信管理,开出我省科研失信行为首张“罚单”。组织开展省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成科技合作72项。青海科技创新专板开板,首批15家科创企业在青海区域性股权市场集中挂牌。科技创新券连续两批累积支持561.4万元。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圆满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期间,信长星省长出席启动仪式,调研指导双创工作,掀起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潮。
(六)决胜全面小康,服务保障民生,科技惠民助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科技行业扶贫和定点帮扶工作,组织实施“1020”项目31项、投入7371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5项、资助经费620万元,获年度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称号。开展巩固科技扶贫成果“补针点睛”专项行动,选派1000名“三区”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了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实施科技示范项目,达日县特合土乡夏曲村离网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可可西里管理局5个保护站光伏供电供热供氧一体化项目建成运行。投资2100万元支持7个县域创新试点县(区)建设。促进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助力旅游和青绣产业发展,青绣项目荣获中国创翼优秀奖。我省6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得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备案,在科技部支持下,我省建成国家级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库,搭建了青海首个基因测序科研平台。
(七)培育创新主体,壮大人才团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提升。完善实验室体系,持续支持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力推进筹建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认定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青海省科研科普基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7家、科技型企业141家。我省首个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落户海东河湟新区,首个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揭牌运行。青海黄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海西农业高新区建设方案进入论证阶段,国家牦牛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完成“青海学者”初选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候选人推荐,向省委组织部推荐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引进培养人才52人、团队3个。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9个,引进外国专家25人次。青海师范大学获批青藏高原语言与文化大数据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八)强化区域联动,扩大合作交流,科技创新资源向青海流动集聚。不断完善科技援青与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分别与14个省市达成平台、项目、园区等各类合作50余项,近50%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采取东西部合作方式联合实施。深化省院合作,组织实施“西部之光”项目10项。申报引智项目20项,组织省级国际合作专项11项,“中欧科研快车”首次驶入青藏高原,拓宽了我省与欧盟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新路径。
过去一年取得的显著成绩为全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经过五年努力,全省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战略科技力量得到加强,科技创新活力逐步释放,取得了阶段性、历史性成就。截至目前,“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2项主要指标基本完成。2016年到2020年,全省取得科技成果2623项,农业科技园产值从150.6亿元增加到248.4亿元,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从25个增加到59个,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总体提升。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我省春油菜“青杂”系列16个杂交油菜品种推广到全国80%以上春油菜种植区和“一带一路”沿线;“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全国辐射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坚持开展牦牛藏羊高效繁育技术攻关,实现牦牛“一年一胎”、藏羊“两年三胎”,犊牛、羔羊成活率分别达到90%和99.3%以上;研究开发“黑土滩”治理技术,在三江源地区520万亩“黑土滩”治理中得到了应用,示范区盖度达70%以上,彻底破解了高寒地区“黑土滩”治理难题。我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突破,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建成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综合信息云平台,稳步推动了全省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发展;开展水光互补和风光热储技术攻关,建成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多能互补发电基地,首座大型商业化槽式光热电站并网发电;充分发挥科技先导和示范引领作用,研制成功国内最大吨位的多功能模锻压机重大装备,建成蓝宝石、光纤预制棒等新材料生产线。建成国际首条高品质多晶硅万吨级生产线、国内首条万吨级高性能高精度极薄锂电铜箔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我们持续开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开发出金属镁、高纯氢氧化镁、金属锂和电池级碳酸锂,建成国内最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我省自主研发的降糖新药“梓醇片”获得国家中药一类新药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实现了青海自主研发一类新药“零的突破”,安儿宁颗粒、如意珍宝丸等藏药产品单品产值都过了亿元,推动黑果枸杞通过国家新食品原料审核,枸杞、沙棘等浆果生物医药类新产品达到13种。泡型包虫病快速检测技术获得重要突破,人工智能诊断、远程+智能超声辅助诊断系统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包虫病外科治疗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共有科技型企业457家、高新技术企业21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2家,圆满完成“十三五”“双倍增”目标。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6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8家,各类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68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五年来,全省科技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社会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有为、攀登奉献的结果。我代表省科技厅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对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艰巨任务,我省创新能力与新时代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突出表现在:一是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紧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二是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不平衡,整体创新活力弱。三是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协同配套性差、终端落地应用难;四是部分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位,技术和成果供给转化不足,等等,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改进和加强。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新阶段科技创新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强化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部署,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鲜明特色,开辟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新高度新境界。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我们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因时因势因地而动的战略选择,也成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路径选择。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创新力量薄弱、创新资源短缺、创新活力不足,围绕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靠科技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未来五年,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科技创新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提高科技工作政治站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政治性、系统性、战略性解决方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担当作为,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回答好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青海创新发展、如何实现青海创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推动全省科技事业全面突破全面提升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要精于顺势而为,又要勇于逆势而上,更要善于化危为机,抢抓“十四五”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谋划科技发展新思路,进一步完善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加快突破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在我省优势重点领域集聚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构建科技创新引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建成具有高原特色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推动建设创新型省份,打造青藏高原科技创新高地。
三、以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青海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十四五”创新型省份建设新征程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青海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起航之年,全省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王建军书记和信长星省长对全省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实施“一优两高”战略、保护“地球第三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创建“五个示范省”的总体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特色优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创新人才队伍,扩大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着力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战略规划引领,全面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战略。
发布实施科技创新规划。深入对接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我省规划《纲要》,紧跟国家重大政策走向、重大项目布局,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全省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尽快发布实施《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系统谋划好全省科技事业发展布局,建立规划任务台账和重大科技专项技术路线图,完善配套政策和资源配置,构建战略、规划、任务一体化衔接的实施机制,形成推动新时期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指南。
(二)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青海战略科技力量。
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履行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职责,加快推进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和野外综合科考基地建设,强化与各科考专题承担队伍协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培训交流等活动,为我省建设储备一支高水平研究青藏高原的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青藏科考十大任务,围绕青海绿色发展,梳理研究形成一批“用得上、有影响、留得下”的重大科考成果,推动科考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支撑青海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扎实推进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样板。推进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和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开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服务三江源、祁连山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积极推进黄河战略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与沿黄省份科技合作,助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强木里矿区等脆弱生态区生态修复、高海拔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盐湖固废资源化利用、生态系统固碳技术等研究,助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探索谋划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江河径流时空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科技贡献。
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大院大所和高校科研团队作用,全力支持藏药新药开发和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黄河战略国家实验室和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谋划建设青藏高原特色种质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牦牛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支持与省外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试点,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评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我省实验室建设发展水平。
(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创新能力和后劲。
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主动跟进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围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聚焦基础研究重点方向,坚持鼓励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集中力量突破关键问题,增强我省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抓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组织实施,编制好指南,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支撑。优化基础研究管理模式,探索“项目+团队+基地”的基础研究长效支持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差别化评价试点,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搭建创新基础条件平台。整合、重组、优化全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坚持动态管理和稳定支持相结合,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健全评估机制,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增强基础研究保障能力,实施好“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打造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推进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点建设,开展长期稳定连续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技示范,促进青藏高原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
(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继续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省级科技型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梯级培育层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和我省重大技术攻关和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释放企业创新创造动能。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优势,把基础产业作为重要支点持续做强做优,把新兴产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培育壮大,把未来产业作为发展要点超前布局突破,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青海国家高新区建设,扩大在建省级高新区数量,统筹推进园区、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构建科技服务综合平台。用活“科技创新券”,完善以科技创新引导基金为主的科技金融供应链。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五)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引领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区域发展战略支撑,加强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布局,加快盐湖水氯镁石脱水、高原特色种质资源、高原医学、中藏药与生物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技术瓶颈,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探索建立新型科技攻关体制,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促进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农牧业、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培育“四种经济形态”,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六)加大民生科技供给,保障人民健康和民生福祉。
推进疫情防控科技创新。强化应急科技专项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推进新型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应用。支持青海省传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我省传染性疾病检测能力水平。建立完善重大科技任务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应急科研攻关能力建设,为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保障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与县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开展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县试点,扎实推进海西农业高新区创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抓好“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星创天地”等政策措施落地,壮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开展油菜、马铃薯、青稞、枸杞、蚕豆、冷水鱼、名优果蔬等科技支撑项目,引领我省特色农牧业实现绿色、有机、品牌化发展。继续推进青绣智能设计、科技文旅融合技术研发,助力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强化民生保障科学支撑。积极推进青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高原转化医学中心建设,开展包虫病新型高效抗原表位靶向诊断与药物前期研究,提升我省医疗卫生领域临床研究、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水平。重点支持中藏药、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增强高原病、地方病、鼠疫防控等大健康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开展绿色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示范及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消防安全、地下空间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有效防范城市安全风险。
(七)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动《青海省关于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实,细化配套政策举措,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抓手,持续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破“四唯”、重实效,有效融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全过程,出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改革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加大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进项目管理流程再造,强化放权、减负、激励,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吸引全国一流团队和科研人才来青海开展技术攻关。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在人员选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各类创新主体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大《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贯彻力度,理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职能,培育做强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推动省内外相关单位建立新型合作模式,分领域举办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继续开展“百城百园”行动和“企业科技体检”,加强国家级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出台《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强化科技奖励激励导向,让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名利双收”。
(八)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筑牢高水平创新生态体系。
壮大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才使用导向,开展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优化科技人才计划组织实施,加大各类人才选拔培训力度,探索离岸创新、柔性引才引智新模式,大力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尊重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搭建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强化优秀科技人才宣传,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撑。
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评价导向,研究制定与岗位特点、学科特色、研究性质等相适应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方式和程序。统筹人才遴选使用、跟踪服务和考核评价,把人才培养纳入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和创新基地建设,实现项目、基地、人才相互促进,不断优化科技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治理能力水平。
(九)扩大科技援青和东西部合作,加速创新资源向青海集聚。
集聚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总结第三次部省会商工作,筹备召开第四次部省会商会议。召开第二次全国科技援青工作座谈会,开展新一轮科技援青合作,构建合作共赢新模式。实施科技援青专项,推进科技数据灾备中心建设。推动签署《青海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协议(2021—2025年)》,高质量实施“西部之光”项目,借助“国家队”力量开展人才培养和项目联合攻关。深入实施厅市(州)会商制度,统筹协调国家、省级、地方三级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区域创新增长极。
拓展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和国际合作项目实施,运用“中欧科研快车”活动成果,拓展与欧盟间科技合作,实施“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充分利用中阿、中俄、中日、中欧等国家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扩宽国际合作交流新渠道。依托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等平台,引进高层次专家和团队,开展外国专家服务。积极参与“进口博览会”等活动,为各类创新主体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十)强化作风学风建设,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推动落实《青海省省级科技计划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科技人才和科技计划监管机制,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共享,完善有利于诚实守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科技监督和评价,将科研诚信建设要求贯穿到科技管理全过程,加大对违规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度。进一步强化科研诚信保障,建立容错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科研氛围。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推动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诚信规范成为科研人员的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
加强全省科普能力建设。参与编制《青海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修订《青海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进一步发挥科研科普基地、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阵地作用,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完善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机制,多渠道、全方位、不间断开展科普宣传,加大科普产品制作及推广力度。通过科普讲解大赛、微视频大赛、科普作品大赛等不断丰富科技活动周内涵,提升科普宣传力度和群众知晓度,营造浓厚全民科普环境。
四、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为“十四五”开局起步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要推进政治机关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真正把“两个维护”体现到贯彻落实的具体行动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意图,深刻理解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认真组织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教育培训,提高全系统党员干部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切实把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融入科技创新发展全过程,为全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严格政治素质考察,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责、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切实做到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深入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科技干部队伍。
三要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补齐体系化能力短板,探索和优化决策指挥、组织管理、人才激励、市场环境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地区整合力量和资源,定好“路线图”和“施工图”,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头传播科学智慧、展示技术力量、汇集发展动能,推动青海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四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坚决执行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政治责任,加强党内监督,强化日常监督,创新探索长期监督,实施精准监督,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巩固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同志们,科技有为,未来可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省“十四五”总体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踏上创新型省份建设新征程,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和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迈好“十四五”开局第一步,开创全省科技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