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藏族自治州科技六十年概述
六十年来,海南藏族自治州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特别是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科技机构与队伍日益壮大
1953年海南州建政以来的20多年间没有设置科技工作管理机构,科技工作实行归口管理。有畜牧兽医、文教卫生、农业专业技术干部68名。1978年3月,海南州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下设地震办公室、科技情报站、标准计量管理所。之后,贵德、贵南、共和及同德、兴海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1983年,全州有科技人员1510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40名,初级职称649名。目前,全州共有科普和信息中心、农牧区能源站、少数民族科普队等科技宣传服务机构8个,有畜牧兽医站、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农机管理站、草原站、农业资源区划办、种子站、渔政管理站等、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农牧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23个;共有科技人员7888名,具有高级职称的624人,中级职称的3217人,初级职称的3177人。
二、科学研究和新成果、新技术引进与推广成效显著
(一)科学研究方面
1、农牧科研。1962年,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和海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共和县多隆沟实验牧场,完成了母羊消化道主要线虫季节动态研究、绵羊消化道线虫虫卵及幼虫在天然草场发育和生活力的研究。1964至1978年,贵德县农科所在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协助下,进行了青海省春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得成功,提出了32项春小麦千斤栽培技术措施,使亩产由150公斤提升到500公斤以上。1972年,青海省牧科院及共和县原农牧科、兽医站和切吉公社联合在加什科设点,进行培育波新藏型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的研究,在茨新藏型杂种羊的基础上,导入波尔华斯种公羊血液,产生波新藏型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于1990年通过省级鉴定。1983年,青海省畜牧兽医学院和海南州肉联厂协作进行了从牛羊血和脏器中提取生化制剂的研究,主要产品有胆酸、胆红素、胰蛋白酶、肝浸膏、胎盘粉、脑干、牛羊血清白蛋白、细胞色素丙等,其中r-球蛋白属国内首创。1990年,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成功培育了马铃薯新品种南薯十三号,贵德县培育了春小麦新品种贵麦123。
2、畜种改良。1953年,全州在共和县的倒淌河、切吉、黑马河和多隆沟等地开始进行绵羊改良,采用新疆细毛种公羊与藏系母羊进行级晋杂交,培育细毛羊新品种。1963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重新确定向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方向改良,引进、导入内蒙古茨盖种公羊血液。1973年以茨新藏一、二类母羊与罗姆尼种公羊杂交,以优质公母羊实行横向固定,培育出理想的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新品种。经过畜牧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1985年绵羊改良区已经扩展到州属5县的12个乡,半细毛羊总头数达120.75万只,年产半细毛254万公斤。
3、草原建设。1983年开始,州草原工作站在共和县原倒淌河乡甲乙村设立实验点,开展在冬春草场建立人工草地的技术研究、人工种草示范户效益的研究,以试验、示范、推广同步进行的方式,在牧草引种、区域化试验、优良牧草栽培及草籽繁殖、牧草青贮和青干贮、种草羊畜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并作为青海省草产业科技的攻关项目之一,其品种及技术成果在全省推广应用。
4、林业建设。1958年起,省、州、县在共和县原沙珠玉公社建立治沙林场,开展营造农田防护林研究。16年中,经过对引进的120个乔、灌木优良品种反复试验研究,筛选出北京杨、新疆杨、大观杨、河北杨、白榆、华北落叶松、复叶槭、新疆柳、黄柳、蒙古柳等12个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从1974年起,根据田林渠路四配套规划,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封沙育草、设置沙障等生物治沙工程,十年间共营造农田防护林247条,全长124公里,面积1695亩;公路和机耕路林带16条,全长21公里;水渠林带3条,全长9公里;设置沙障352亩,封沙育草1000多亩,固定沙丘64个,使1万余亩流沙得到控制,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小区。
三十多年来,全州共进行《甘蓝型低芥酸油菜-奥罗、托尔丰产栽培技术》、《青海浅山柠条直播技术》、《贵德县川暖水地套复种绿肥技术》、《菜籽饼脱毒技术》、《泰丰ZF-1100型锥形脱粒机》、《马棘豆中毒调查》、《海南地区家畜疫病调查》、《海南地区牦犊牛嗜皮菌病调查》、《兴海县羊型M5号菌苗免疫羊只效果考核》、《防治牛皮蝇效果考核》、《燕麦品比、中试》、《老龄草地改良实验》、《儿童营养状况指数表》、《海南9-15岁藏、汉儿童思维发展比较》、《恰卜恰地区活动平板运动测试100例分析》、《HN-1型自吸马蹄型节柴灶》等98项科学研究。海南州畜牧兽医站科技人员在倒淌河发现了寄生于马属动物消化道的双冠丝齿线虫;海南州防疫站科技人员等在黑马河等地发现了青海角叶蚤、栉头细蚤腹凹亚种、圆指额蚤上位亚种、长双蚤共和新亚种等5个新种。
(二)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引进推广方面
多年来,各条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埋头苦干,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共引进推广各类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数百项,获得科技成果奖66项,其中省(部)级16项,州(厅)级50项。
——农林渔方面引进推广了三寸和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圆盘耙、镇压器、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新式农机具,改撒播为条播,进行蚕豆稀播栽培,666、赛力散、辛硫磷拌种及土壤处理;引进推广一大批甘蓝型油菜的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北青号、昆仑号、柴青一号青稞新品种,碧玉麦、南大2419、阿勃、墨麦、晋麦、高原号、青春号等春小麦良种,京411、济南17号、烟辐188冬小麦新品种,青薯号、陇薯号马铃薯新品种,青海号、陵西一寸、白花大粒蚕豆新品种,草原号豌豆新品种,引进并成功试种了西瓜、草莓、薄皮核桃、樱桃、西红柿等名特优果品和蔬菜新品种,引进并成功试种了大黄、黄芪等药材,推广使用化肥、腐殖酸肥、高温堆肥、中耕深施肥、川暖水地套复种绿肥、春小麦和油菜大面积高产模式栽培、旱地作物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化学药剂除草、提灌和喷灌、地膜覆盖栽培、蔬菜保护地栽培等技术,引进并成功推广了日光节能温室,引进新疆杨和柠条等乔灌木、林木病虫害防治、果粮间作、高原淡水养鱼等科技新品种、新技术。
——畜牧业和草产业方面推广应用了马拉割草机、耧草机、捆草机、电动剪毛机、饲料粉碎机,引进推广浩门马、河曲马和苏联顿河马、俄罗斯马、卡巴金马、奥尔洛夫马以及关中驴、米脂驴的引进与杂交改良,秦川牛、黑白花牛、海福特牛、西门达尔牛的引进与杂交改良,新疆细毛羊、内蒙古茨盖羊、罗姆尼羊、波尔华斯羊等种公羊的引进与杂交改良,马、牛、羊人工授精技术,绵羊低温贮存精液和牛液氮冷冻精液贮存技术,牲畜药浴、淋浴、防治外寄生虫病,气雾免疫防治畜间布氏杆菌病和羊鼻蝇蚴虫,药物防治马媾疫、马血孢子虫病、牛皮蝇和羊线虫病、吸虫病、绦虫病、细粒棘球蚴病,疫苗防治家畜传染病,应用甘氟灭鼠、飞机灭蝗、灭虫、普及冬春草场网围栏,引进试种老芒麦、沙打旺等优良牧草,推广圈窝子种草和建立人工草地、药剂灭除毒杂草、青干草贮存和秸秆氨化技术、羔羊和冬春瘦弱羊育肥技术等。
——工业交通方面引进推广了藏毯、提花毛毯新工艺,毛线、毛呢高原染色技术的应用,肉类半机械化加工和冷藏技术,皮革和羊肠衣加工工艺,铜锌版制版和不干胶商标印刷技术,预应力结构建筑技术和弹涂工艺,铁索吊桥和钢架双曲拱桥的建造技术,生化药品、中草药品和藏药的生产技术,蜜饯、果脯、沙棘饮料的加工技术和酿酒技术,粮油综合加工技术,骨粉和混合饲料加工技术等。
——卫生保健和人民生活方面引进推广了灭獭拔源控制一号病、性病和布病等传染病综合防治、甲状腺肿和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综合防治、龙羊峡库区的消毒技术、妇科磁疗技术、中药妊娠中期引产技术、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藏药浴治疗关节炎技术、水质监测技术、牛奶分离器和黄油搅拌机普及、人工沼气试验、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灯的推广、风力发电机的广泛应用等。
通过引进、示范和推广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科技示范工程扎实有序推进
(一)科技示范工程。“九五”末,全州开始启动“553”科技示范工程,通过建立乡、村、户三级科技示范网络,采取科技人员和县、乡干部联村、联户、联技术、联培训、联市场的科技引导、示范服务形式,促进了科技示范乡、村、户种养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各县、乡从引进推广农畜优良品种、引进推广综合配套的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和全方位跟踪服务等多方切入,调整产业结构,进而提高了农牧业的综合效益,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十五”期间,全州共建立科技示范乡5个、科技示范村50个、科技示范户300个。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885”科技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了科技示范的覆盖面。2007年,全州科技大会提出组织实施特色农牧业百村科技示范村建设和百名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两百”工程,确定了草产业、奶牛养殖、农作物良种繁育、日光节能温棚蔬菜种植、露天蔬菜种植、畜种改良、农区优质饲料种植等共100个科技示范村。科技和农牧部门结合示范村培育产业,制定了工作方案,指导各村和联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推广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建立健全了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百村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科技、农牧等部门每年组织人员对科技示范村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检查指导,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走访了解、实地查看、个别抽查等形式,全面了解科技示范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科技示范工程进展情况。州科技局从州级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资金中安排28.5万元经费,为35名州级科技特派员每人落实1000元服务经费,共3.5万元;以项目形式在全州每县资助一个科技示范村,资助项目经费共25万元。
(二)科技特派员工作。全州从2003年起开展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工作,近年来共争取省科技厅、州政府专项配套资金75.8万元,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327人(次)。州、县把百村科技示范工程和百名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了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特派员服务档案,制定了《关于海南州百村特色农牧业科技示范村和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意见》、《科技示范村产业发展及服务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实行了示范村、示范户、特派员派出单位三级监督管理方式,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填写跟踪服务卡,由示范村、户、派出单位签字盖章方能认可,并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之中。每年召开全州科技特派员培训会、总结会,对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表彰奖励优秀科技特派员。通过服务办法、绩效考核和服务档案等制度的建立,使全州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了科技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特派员积极发挥特长,本着“依靠科技、示范引导、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进村服务过程中,根据当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际状况,因地制宜,主要对草产业、优质饲草料种植、良种繁育、节能温室蔬菜种植、露天蔬菜种植、畜种改良、奶牛养殖等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信息咨询、科技培训和市场引导等工作,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组织外出观摩学习、发放技术指导卡、传送市场信息等方式,带领农牧民依靠科技和高效经营管理方法,提高生产、加工综合效益和经济收入。“十一五”期间,科技特派员引进节能日光温室栽培、牛羊科学育肥、优良牧草种植加工为代表的先进实用技术70多项,引进推广各类种植养殖新品种150多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16期,培训农牧民665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8750份。1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人荣获省级优秀特派员称号,13人荣获州级优秀特派员称号。
四、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
(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协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相关重大事项,州政府成立了以州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主管领导和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州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贵南、同德、兴海三县政府主管县长为成员的实验区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州科技局设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于2008年6月,委派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处长张超远兼任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助理,具体负责实验区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2007年下半年,州政府多次与省科技厅交流沟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事宜并达成共识,聘请省科研院所6名专家组成调研和规划编制组,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区地理位置及范围、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治理、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编制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方案》,在贵南、同德两县及兴海县河卡镇等12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牧企业共1488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草产业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加工生产和开发利用、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现代畜牧业物流中心建设、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总投资21.47亿元。在广泛征求省、州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州政府于2007年12月在西宁主持召开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青海省政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生命地理学院、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听取申报和编制情况汇报,审阅有关材料,并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州政府随后向省科技厅正式提交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书》。省科技厅于当年年底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列入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资助规划前期经费100万元,并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009年7月6日,科技部专家考察组分组到贵南草业公司、贵南县、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等地,实地调研和考察实验区牛羊规模化育肥、草产品加工、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造林、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草地免耕补播施肥、生态畜牧业试点村建设、藏绣产业发展等情况,现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质询,并一致同意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审。9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2009年第一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审会上,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顺利通过17个部委的评审,10月14日通过了科技部部委会议审议,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州科技局抓住省科技厅将生态畜牧业列入今年全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的机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省科技厅、州县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支持与协助,加速推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项目试点建设工作,在子哈村、麻什干村、科日干村、瓜什则村、果洛移民新村开展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落实省科技重大专项资金300万元,其中为每个示范村资助20万元。深入5个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和省牧草良种繁殖场、贵南草业公司开展调研,了解生态畜牧业示范试点、生态移民、草产业技术水平、科技支撑服务等情况。聘请专家对实验区内县、乡党政部门及企业负责人、牧民群众共495人进行了生态畜牧业专题培训,完成州、县、乡、村四级培训及实验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5期,积极协调青海华展公司在森多乡贡哇、日茫两个村进行企业+合作社+牧户试点,对生态畜牧业试点进展情况进行了检查。
(二)招商引资。2007年以来,经省科技厅牵头,州政府与北京万富春森林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就草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在深入共和县、贵南县和贵南草业公司、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与北京万富春森林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旗下青海华展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青海华展公司与贵南县森多乡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社签订了《生态畜牧业示范项目合作协议》,通过租用贵南草业公司机械种草5300亩,其中,在贡哇和日茫两村播种当年生牧草920亩,按每亩120元向12户牧民支付了耕地租金11.04万元,播种多年生牧草2155亩,目前项目实施已进入牛羊育肥阶段,华展公司投资60万元购买1000只羊,在贡哇和日茫两村7户牧民家中育肥,并解决了饲草料、防疫等费用。
(三)科技富民和企业技术创新。州科技局坚持从下乡调研中发现项目,从企业走访中挖掘项目,从服务单位中征集项目,采取常年受理、集中报送的办法,拓宽项目申报范围,加强了科技项目实施的监管。近十年来,全州共争取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项目、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富民计划、科技成果推广、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星火计划培训等各类科技项目147个,争取资助资金1662余万元,实施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贵南县高寒地区高效畜牧综合生产技术示范》、《环湖良种畜繁育生产技术示范》、《青海湖湿地保护示范与推广》、《优质蚕豆生产栽培配套技术推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新型节能温室生姜品种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海南州草原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青海藏区青稞生产同德县基地建设》、《超微细羊胎素冻干粉生产技术开发》、《柴达木绒山羊良种引进及繁育杂交技术推广》、《高寒地区荷斯坦牛高效饲养技术示范》、《酪朊酸钠生产新工艺产业化》、《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环湖地区野血牦牛杂交改良技术推广》、《河蟹的引进养殖及开发推广》、《藏香猪引种及繁育技术推广》、《两用暖棚技术培训》等科技项目。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组织人员深入青海湖药业、青海第二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银河纺织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开展科技项目调研和征集工作,会同州农牧局、州经贸委、州工商联及五县农牧和科技局,召开有六家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动员会,为企业申报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提供支持,组织企业申报农村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等,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与支持。此外,通过实施农牧区能源项目,在全州16个乡(镇)75个村完成能源项目建设,发放太阳灶10903台。
(五)科技投入。科技机构成立二十多年间,州、县科技投入主要为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财政状况进一步好转,地方科技示范推广经费等投入有了一定保障,州财政每年落实科技三项费3.5万元,各县也逐年增加了科技投入的比例。特别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07年起,将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项费)按州级人均1元、县级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州县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改善科技服务手段、支持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年间,落实州、县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共落实204万元,落实科技普及支出38万元,人均科普经费为0.33元。
五、科技合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州政府高度重视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技合作,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省牧科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海南州科技局、贵南草业公司、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等单位在生态治理、草种繁育、草产品加工、舍饲养畜、新能源等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信息化建设、农牧民与科技管理人员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攻关,设立了科技研究项目群,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江源周遍地区牛羊育肥技术示范》、《过马营地区牧草生产加工及产业化》等项目列入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集中科技资源,进行重点突破。州科技局多次与三个科研院所在特色农牧业、生态畜牧业、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开发利用、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协商,并就海南州招商引资、重点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荐高级人才到海南挂职、组成海南州“专家顾问团”等事宜与有关院所达成了协议,选派了14名农牧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农科院和牧科院进行为期一年和半年的培训,完成了与三个科研院所科技合作项目的征集、意见征询等工作,共征集合作项目41个。三个科研院所在全州五县正在实施的项目44个、投资998.25万元。根据州政府与西南民族大学的合作协议内容,拟定了科技人员培训、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藏医药发展研究开发基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等合作事项。
六、科技培训力度逐年加大
科技、农牧等部门把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普覆盖面作为提高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和谐城镇及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措施,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借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环湖赛、民族文化旅游节、农牧民运动会及物资交流会等活动机会,利用春播、春防,秋收、秋防的有利季节送科技入户,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效益提升,举办生态畜牧业知识、温棚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牛羊育肥、蔬菜育苗技术、奶牛养殖、设施园艺、藏羊改良等为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班。1956年,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开办绵羊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为共和、贵德两县培训绵改技术骨干21人。197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全州以各学术团体、州党校、州农牧技校为阵地,开办英语、日语、绵改、牛改、畜疫防治、农林技术、农机维修、医疗卫生、植物保护、果树园艺、农村能源、养鸡、养鱼等各种类型培训班138期,累计培训乡以上在职科技人员5912人,其中科协及其学术团体培训88期3905人,党校培训6期240人,农牧技校培训44期1767人。在此期间,五县一行委的各有关部门还开办各种引进、中试、实验、推广等科技项目培训班254期,培训在岗科技人员和农牧民技术员12700人(次)。共对春小麦丰产、低芥酸油菜丰产、果树栽培、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牛改、绵改、羊毛质量分析、家畜家禽饲养、藏医药、卫生保健以及工业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化管理等183个项目,提供了技术和经济论证、预测、决策等咨询服务。近十年间,全州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850期,培训农牧民4.5万人(次),发放藏汉文资料和科技图册、书籍12.9万份,培训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3560人(次),科技管理人员980人(次)、科技特派员760人(次),科技咨询4790人(次)。
七、科学技术宣传普及多姿多彩
每逢庆祝自治州成立10、15、20、25周年,州、县均举办大型经济建设成就展览,其内容包括科学养畜、科学种田、工业技术更新和果树栽培等,每期为时一个月左右,接待观众四、五万人次。1979年后,科技、农牧、卫生等部门每年都要联合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进行优良公畜鉴定评比,宣传、指导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讲解节柴灶、太阳灶、风力发电机的性能和使用方法。70年代以前,州、县、公社电影队(院)在放映电影时,均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普片。1980年起,州、县科委或科协配备了幻灯和16毫米放映机,举办科普电影放映月(周)和巡回放映等形式,共免费放映《种草养畜》、《机械剪毛》、《性病防治》、《马铃薯栽培技术》、《预防近视眼》等科教电影1447场,观众29万人(次)。同时,由州、县科技部门牵头,农牧、卫生等部门配合,抽调专业技术干部组成综合科普宣讲团,深入基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向群众宣讲农、林、牧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等,深受群众欢迎,共印发藏汉文科普资料16.87万份(册)。改革开放以来,各级科协通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之冬”等活动,共组织举办各类农牧实用技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疫病预防等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和专题科普讲座360余次,接受宣传人数106万人(次);举办牛羊育肥、规模养猪、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安全用药、生态移民生产技能等培训班220余期,培训农牧民1.68万人(次)。2009年6月15日,全省农村牧区科普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曹多隆村召开,州科协专题介绍了全州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的成功经验,得到了省科协和其他州县的肯定和好评。按照《海南州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一站一栏一员一网)实施方案》,在全州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8个。
八、科技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全州的普及,州科技局通过实施科技信息网项目,建立了全州唯一的科技综合网站——海南藏族自治州科技信息网,完成了科技信息网栏目信息更新及栏目优化设置,并托管到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实现了省、州科技服务信息的对接与互补,拓展了州科技信息网的信息渠道与容量。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新农村新牧区信息室建设,争取新农村建设科技专项资金30万元,在贵德县河西镇下马家村、马家西村、共和县恰卜恰镇次汗素村、贵南县茫曲镇昂索村、同德县尕巴松多镇欧沟北扎村、兴海县河卡镇幸福村建立科技信息室6个,购置了电脑、电视、DVD、激光打印机、投影仪等设备,给有条件的村开通了宽带网。2008年4月,全州首批省级科技示范村之一的共和县次汗素村科技信息服务及远程教育中心建成使用。此外,以建立州县乡三级科技服务信息化网络体系为目标,在贵南县建成青海省农村牧区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贵南分中心,配置电脑5台,大屏幕电视1台,培训信息员6名。组织专业人员到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信息技术、影像技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学习培训,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与水平。2009年,创刊发行《海南科技资讯》,设置有《科技快讯》、《产业咨询》、《科普宣传》、《实用技术》、《智言慧语》等专栏,现已出刊5期,刊发科技动态、政策、百科知识、产业咨询、实用技术等数十条3万多字。
一、科技机构与队伍日益壮大
1953年海南州建政以来的20多年间没有设置科技工作管理机构,科技工作实行归口管理。有畜牧兽医、文教卫生、农业专业技术干部68名。1978年3月,海南州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下设地震办公室、科技情报站、标准计量管理所。之后,贵德、贵南、共和及同德、兴海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1983年,全州有科技人员1510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40名,初级职称649名。目前,全州共有科普和信息中心、农牧区能源站、少数民族科普队等科技宣传服务机构8个,有畜牧兽医站、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农机管理站、草原站、农业资源区划办、种子站、渔政管理站等、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农牧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23个;共有科技人员7888名,具有高级职称的624人,中级职称的3217人,初级职称的3177人。
二、科学研究和新成果、新技术引进与推广成效显著
(一)科学研究方面
1、农牧科研。1962年,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和海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共和县多隆沟实验牧场,完成了母羊消化道主要线虫季节动态研究、绵羊消化道线虫虫卵及幼虫在天然草场发育和生活力的研究。1964至1978年,贵德县农科所在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协助下,进行了青海省春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得成功,提出了32项春小麦千斤栽培技术措施,使亩产由150公斤提升到500公斤以上。1972年,青海省牧科院及共和县原农牧科、兽医站和切吉公社联合在加什科设点,进行培育波新藏型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的研究,在茨新藏型杂种羊的基础上,导入波尔华斯种公羊血液,产生波新藏型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于1990年通过省级鉴定。1983年,青海省畜牧兽医学院和海南州肉联厂协作进行了从牛羊血和脏器中提取生化制剂的研究,主要产品有胆酸、胆红素、胰蛋白酶、肝浸膏、胎盘粉、脑干、牛羊血清白蛋白、细胞色素丙等,其中r-球蛋白属国内首创。1990年,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成功培育了马铃薯新品种南薯十三号,贵德县培育了春小麦新品种贵麦123。
2、畜种改良。1953年,全州在共和县的倒淌河、切吉、黑马河和多隆沟等地开始进行绵羊改良,采用新疆细毛种公羊与藏系母羊进行级晋杂交,培育细毛羊新品种。1963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重新确定向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方向改良,引进、导入内蒙古茨盖种公羊血液。1973年以茨新藏一、二类母羊与罗姆尼种公羊杂交,以优质公母羊实行横向固定,培育出理想的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新品种。经过畜牧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1985年绵羊改良区已经扩展到州属5县的12个乡,半细毛羊总头数达120.75万只,年产半细毛254万公斤。
3、草原建设。1983年开始,州草原工作站在共和县原倒淌河乡甲乙村设立实验点,开展在冬春草场建立人工草地的技术研究、人工种草示范户效益的研究,以试验、示范、推广同步进行的方式,在牧草引种、区域化试验、优良牧草栽培及草籽繁殖、牧草青贮和青干贮、种草羊畜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并作为青海省草产业科技的攻关项目之一,其品种及技术成果在全省推广应用。
4、林业建设。1958年起,省、州、县在共和县原沙珠玉公社建立治沙林场,开展营造农田防护林研究。16年中,经过对引进的120个乔、灌木优良品种反复试验研究,筛选出北京杨、新疆杨、大观杨、河北杨、白榆、华北落叶松、复叶槭、新疆柳、黄柳、蒙古柳等12个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从1974年起,根据田林渠路四配套规划,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封沙育草、设置沙障等生物治沙工程,十年间共营造农田防护林247条,全长124公里,面积1695亩;公路和机耕路林带16条,全长21公里;水渠林带3条,全长9公里;设置沙障352亩,封沙育草1000多亩,固定沙丘64个,使1万余亩流沙得到控制,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小区。
三十多年来,全州共进行《甘蓝型低芥酸油菜-奥罗、托尔丰产栽培技术》、《青海浅山柠条直播技术》、《贵德县川暖水地套复种绿肥技术》、《菜籽饼脱毒技术》、《泰丰ZF-1100型锥形脱粒机》、《马棘豆中毒调查》、《海南地区家畜疫病调查》、《海南地区牦犊牛嗜皮菌病调查》、《兴海县羊型M5号菌苗免疫羊只效果考核》、《防治牛皮蝇效果考核》、《燕麦品比、中试》、《老龄草地改良实验》、《儿童营养状况指数表》、《海南9-15岁藏、汉儿童思维发展比较》、《恰卜恰地区活动平板运动测试100例分析》、《HN-1型自吸马蹄型节柴灶》等98项科学研究。海南州畜牧兽医站科技人员在倒淌河发现了寄生于马属动物消化道的双冠丝齿线虫;海南州防疫站科技人员等在黑马河等地发现了青海角叶蚤、栉头细蚤腹凹亚种、圆指额蚤上位亚种、长双蚤共和新亚种等5个新种。
(二)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引进推广方面
多年来,各条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埋头苦干,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共引进推广各类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数百项,获得科技成果奖66项,其中省(部)级16项,州(厅)级50项。
——农林渔方面引进推广了三寸和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圆盘耙、镇压器、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新式农机具,改撒播为条播,进行蚕豆稀播栽培,666、赛力散、辛硫磷拌种及土壤处理;引进推广一大批甘蓝型油菜的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北青号、昆仑号、柴青一号青稞新品种,碧玉麦、南大2419、阿勃、墨麦、晋麦、高原号、青春号等春小麦良种,京411、济南17号、烟辐188冬小麦新品种,青薯号、陇薯号马铃薯新品种,青海号、陵西一寸、白花大粒蚕豆新品种,草原号豌豆新品种,引进并成功试种了西瓜、草莓、薄皮核桃、樱桃、西红柿等名特优果品和蔬菜新品种,引进并成功试种了大黄、黄芪等药材,推广使用化肥、腐殖酸肥、高温堆肥、中耕深施肥、川暖水地套复种绿肥、春小麦和油菜大面积高产模式栽培、旱地作物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化学药剂除草、提灌和喷灌、地膜覆盖栽培、蔬菜保护地栽培等技术,引进并成功推广了日光节能温室,引进新疆杨和柠条等乔灌木、林木病虫害防治、果粮间作、高原淡水养鱼等科技新品种、新技术。
——畜牧业和草产业方面推广应用了马拉割草机、耧草机、捆草机、电动剪毛机、饲料粉碎机,引进推广浩门马、河曲马和苏联顿河马、俄罗斯马、卡巴金马、奥尔洛夫马以及关中驴、米脂驴的引进与杂交改良,秦川牛、黑白花牛、海福特牛、西门达尔牛的引进与杂交改良,新疆细毛羊、内蒙古茨盖羊、罗姆尼羊、波尔华斯羊等种公羊的引进与杂交改良,马、牛、羊人工授精技术,绵羊低温贮存精液和牛液氮冷冻精液贮存技术,牲畜药浴、淋浴、防治外寄生虫病,气雾免疫防治畜间布氏杆菌病和羊鼻蝇蚴虫,药物防治马媾疫、马血孢子虫病、牛皮蝇和羊线虫病、吸虫病、绦虫病、细粒棘球蚴病,疫苗防治家畜传染病,应用甘氟灭鼠、飞机灭蝗、灭虫、普及冬春草场网围栏,引进试种老芒麦、沙打旺等优良牧草,推广圈窝子种草和建立人工草地、药剂灭除毒杂草、青干草贮存和秸秆氨化技术、羔羊和冬春瘦弱羊育肥技术等。
——工业交通方面引进推广了藏毯、提花毛毯新工艺,毛线、毛呢高原染色技术的应用,肉类半机械化加工和冷藏技术,皮革和羊肠衣加工工艺,铜锌版制版和不干胶商标印刷技术,预应力结构建筑技术和弹涂工艺,铁索吊桥和钢架双曲拱桥的建造技术,生化药品、中草药品和藏药的生产技术,蜜饯、果脯、沙棘饮料的加工技术和酿酒技术,粮油综合加工技术,骨粉和混合饲料加工技术等。
——卫生保健和人民生活方面引进推广了灭獭拔源控制一号病、性病和布病等传染病综合防治、甲状腺肿和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综合防治、龙羊峡库区的消毒技术、妇科磁疗技术、中药妊娠中期引产技术、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藏药浴治疗关节炎技术、水质监测技术、牛奶分离器和黄油搅拌机普及、人工沼气试验、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灯的推广、风力发电机的广泛应用等。
通过引进、示范和推广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科技示范工程扎实有序推进
(一)科技示范工程。“九五”末,全州开始启动“553”科技示范工程,通过建立乡、村、户三级科技示范网络,采取科技人员和县、乡干部联村、联户、联技术、联培训、联市场的科技引导、示范服务形式,促进了科技示范乡、村、户种养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各县、乡从引进推广农畜优良品种、引进推广综合配套的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和全方位跟踪服务等多方切入,调整产业结构,进而提高了农牧业的综合效益,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十五”期间,全州共建立科技示范乡5个、科技示范村50个、科技示范户300个。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885”科技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了科技示范的覆盖面。2007年,全州科技大会提出组织实施特色农牧业百村科技示范村建设和百名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两百”工程,确定了草产业、奶牛养殖、农作物良种繁育、日光节能温棚蔬菜种植、露天蔬菜种植、畜种改良、农区优质饲料种植等共100个科技示范村。科技和农牧部门结合示范村培育产业,制定了工作方案,指导各村和联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推广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建立健全了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百村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科技、农牧等部门每年组织人员对科技示范村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检查指导,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走访了解、实地查看、个别抽查等形式,全面了解科技示范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科技示范工程进展情况。州科技局从州级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资金中安排28.5万元经费,为35名州级科技特派员每人落实1000元服务经费,共3.5万元;以项目形式在全州每县资助一个科技示范村,资助项目经费共25万元。
(二)科技特派员工作。全州从2003年起开展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工作,近年来共争取省科技厅、州政府专项配套资金75.8万元,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327人(次)。州、县把百村科技示范工程和百名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了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特派员服务档案,制定了《关于海南州百村特色农牧业科技示范村和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意见》、《科技示范村产业发展及服务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实行了示范村、示范户、特派员派出单位三级监督管理方式,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填写跟踪服务卡,由示范村、户、派出单位签字盖章方能认可,并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之中。每年召开全州科技特派员培训会、总结会,对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表彰奖励优秀科技特派员。通过服务办法、绩效考核和服务档案等制度的建立,使全州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了科技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特派员积极发挥特长,本着“依靠科技、示范引导、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进村服务过程中,根据当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际状况,因地制宜,主要对草产业、优质饲草料种植、良种繁育、节能温室蔬菜种植、露天蔬菜种植、畜种改良、奶牛养殖等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信息咨询、科技培训和市场引导等工作,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组织外出观摩学习、发放技术指导卡、传送市场信息等方式,带领农牧民依靠科技和高效经营管理方法,提高生产、加工综合效益和经济收入。“十一五”期间,科技特派员引进节能日光温室栽培、牛羊科学育肥、优良牧草种植加工为代表的先进实用技术70多项,引进推广各类种植养殖新品种150多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16期,培训农牧民665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8750份。1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人荣获省级优秀特派员称号,13人荣获州级优秀特派员称号。
四、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
(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协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相关重大事项,州政府成立了以州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主管领导和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州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贵南、同德、兴海三县政府主管县长为成员的实验区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州科技局设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于2008年6月,委派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处长张超远兼任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助理,具体负责实验区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2007年下半年,州政府多次与省科技厅交流沟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事宜并达成共识,聘请省科研院所6名专家组成调研和规划编制组,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区地理位置及范围、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治理、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编制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方案》,在贵南、同德两县及兴海县河卡镇等12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牧企业共1488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草产业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加工生产和开发利用、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现代畜牧业物流中心建设、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总投资21.47亿元。在广泛征求省、州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州政府于2007年12月在西宁主持召开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青海省政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生命地理学院、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听取申报和编制情况汇报,审阅有关材料,并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州政府随后向省科技厅正式提交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书》。省科技厅于当年年底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列入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资助规划前期经费100万元,并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009年7月6日,科技部专家考察组分组到贵南草业公司、贵南县、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等地,实地调研和考察实验区牛羊规模化育肥、草产品加工、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造林、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草地免耕补播施肥、生态畜牧业试点村建设、藏绣产业发展等情况,现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质询,并一致同意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审。9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2009年第一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审会上,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顺利通过17个部委的评审,10月14日通过了科技部部委会议审议,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州科技局抓住省科技厅将生态畜牧业列入今年全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的机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省科技厅、州县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支持与协助,加速推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项目试点建设工作,在子哈村、麻什干村、科日干村、瓜什则村、果洛移民新村开展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落实省科技重大专项资金300万元,其中为每个示范村资助20万元。深入5个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和省牧草良种繁殖场、贵南草业公司开展调研,了解生态畜牧业示范试点、生态移民、草产业技术水平、科技支撑服务等情况。聘请专家对实验区内县、乡党政部门及企业负责人、牧民群众共495人进行了生态畜牧业专题培训,完成州、县、乡、村四级培训及实验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5期,积极协调青海华展公司在森多乡贡哇、日茫两个村进行企业+合作社+牧户试点,对生态畜牧业试点进展情况进行了检查。
(二)招商引资。2007年以来,经省科技厅牵头,州政府与北京万富春森林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就草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在深入共和县、贵南县和贵南草业公司、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与北京万富春森林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旗下青海华展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青海华展公司与贵南县森多乡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社签订了《生态畜牧业示范项目合作协议》,通过租用贵南草业公司机械种草5300亩,其中,在贡哇和日茫两村播种当年生牧草920亩,按每亩120元向12户牧民支付了耕地租金11.04万元,播种多年生牧草2155亩,目前项目实施已进入牛羊育肥阶段,华展公司投资60万元购买1000只羊,在贡哇和日茫两村7户牧民家中育肥,并解决了饲草料、防疫等费用。
(三)科技富民和企业技术创新。州科技局坚持从下乡调研中发现项目,从企业走访中挖掘项目,从服务单位中征集项目,采取常年受理、集中报送的办法,拓宽项目申报范围,加强了科技项目实施的监管。近十年来,全州共争取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项目、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富民计划、科技成果推广、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星火计划培训等各类科技项目147个,争取资助资金1662余万元,实施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贵南县高寒地区高效畜牧综合生产技术示范》、《环湖良种畜繁育生产技术示范》、《青海湖湿地保护示范与推广》、《优质蚕豆生产栽培配套技术推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新型节能温室生姜品种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海南州草原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青海藏区青稞生产同德县基地建设》、《超微细羊胎素冻干粉生产技术开发》、《柴达木绒山羊良种引进及繁育杂交技术推广》、《高寒地区荷斯坦牛高效饲养技术示范》、《酪朊酸钠生产新工艺产业化》、《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环湖地区野血牦牛杂交改良技术推广》、《河蟹的引进养殖及开发推广》、《藏香猪引种及繁育技术推广》、《两用暖棚技术培训》等科技项目。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组织人员深入青海湖药业、青海第二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银河纺织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开展科技项目调研和征集工作,会同州农牧局、州经贸委、州工商联及五县农牧和科技局,召开有六家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动员会,为企业申报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提供支持,组织企业申报农村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等,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与支持。此外,通过实施农牧区能源项目,在全州16个乡(镇)75个村完成能源项目建设,发放太阳灶10903台。
(五)科技投入。科技机构成立二十多年间,州、县科技投入主要为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财政状况进一步好转,地方科技示范推广经费等投入有了一定保障,州财政每年落实科技三项费3.5万元,各县也逐年增加了科技投入的比例。特别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07年起,将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项费)按州级人均1元、县级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州县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改善科技服务手段、支持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年间,落实州、县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共落实204万元,落实科技普及支出38万元,人均科普经费为0.33元。
五、科技合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州政府高度重视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技合作,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省牧科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海南州科技局、贵南草业公司、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等单位在生态治理、草种繁育、草产品加工、舍饲养畜、新能源等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信息化建设、农牧民与科技管理人员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攻关,设立了科技研究项目群,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江源周遍地区牛羊育肥技术示范》、《过马营地区牧草生产加工及产业化》等项目列入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集中科技资源,进行重点突破。州科技局多次与三个科研院所在特色农牧业、生态畜牧业、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开发利用、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协商,并就海南州招商引资、重点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荐高级人才到海南挂职、组成海南州“专家顾问团”等事宜与有关院所达成了协议,选派了14名农牧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农科院和牧科院进行为期一年和半年的培训,完成了与三个科研院所科技合作项目的征集、意见征询等工作,共征集合作项目41个。三个科研院所在全州五县正在实施的项目44个、投资998.25万元。根据州政府与西南民族大学的合作协议内容,拟定了科技人员培训、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藏医药发展研究开发基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等合作事项。
六、科技培训力度逐年加大
科技、农牧等部门把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普覆盖面作为提高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和谐城镇及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措施,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借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环湖赛、民族文化旅游节、农牧民运动会及物资交流会等活动机会,利用春播、春防,秋收、秋防的有利季节送科技入户,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效益提升,举办生态畜牧业知识、温棚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牛羊育肥、蔬菜育苗技术、奶牛养殖、设施园艺、藏羊改良等为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班。1956年,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开办绵羊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为共和、贵德两县培训绵改技术骨干21人。197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全州以各学术团体、州党校、州农牧技校为阵地,开办英语、日语、绵改、牛改、畜疫防治、农林技术、农机维修、医疗卫生、植物保护、果树园艺、农村能源、养鸡、养鱼等各种类型培训班138期,累计培训乡以上在职科技人员5912人,其中科协及其学术团体培训88期3905人,党校培训6期240人,农牧技校培训44期1767人。在此期间,五县一行委的各有关部门还开办各种引进、中试、实验、推广等科技项目培训班254期,培训在岗科技人员和农牧民技术员12700人(次)。共对春小麦丰产、低芥酸油菜丰产、果树栽培、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牛改、绵改、羊毛质量分析、家畜家禽饲养、藏医药、卫生保健以及工业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化管理等183个项目,提供了技术和经济论证、预测、决策等咨询服务。近十年间,全州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850期,培训农牧民4.5万人(次),发放藏汉文资料和科技图册、书籍12.9万份,培训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3560人(次),科技管理人员980人(次)、科技特派员760人(次),科技咨询4790人(次)。
七、科学技术宣传普及多姿多彩
每逢庆祝自治州成立10、15、20、25周年,州、县均举办大型经济建设成就展览,其内容包括科学养畜、科学种田、工业技术更新和果树栽培等,每期为时一个月左右,接待观众四、五万人次。1979年后,科技、农牧、卫生等部门每年都要联合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进行优良公畜鉴定评比,宣传、指导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讲解节柴灶、太阳灶、风力发电机的性能和使用方法。70年代以前,州、县、公社电影队(院)在放映电影时,均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普片。1980年起,州、县科委或科协配备了幻灯和16毫米放映机,举办科普电影放映月(周)和巡回放映等形式,共免费放映《种草养畜》、《机械剪毛》、《性病防治》、《马铃薯栽培技术》、《预防近视眼》等科教电影1447场,观众29万人(次)。同时,由州、县科技部门牵头,农牧、卫生等部门配合,抽调专业技术干部组成综合科普宣讲团,深入基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向群众宣讲农、林、牧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等,深受群众欢迎,共印发藏汉文科普资料16.87万份(册)。改革开放以来,各级科协通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之冬”等活动,共组织举办各类农牧实用技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疫病预防等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和专题科普讲座360余次,接受宣传人数106万人(次);举办牛羊育肥、规模养猪、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安全用药、生态移民生产技能等培训班220余期,培训农牧民1.68万人(次)。2009年6月15日,全省农村牧区科普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曹多隆村召开,州科协专题介绍了全州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的成功经验,得到了省科协和其他州县的肯定和好评。按照《海南州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一站一栏一员一网)实施方案》,在全州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8个。
八、科技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全州的普及,州科技局通过实施科技信息网项目,建立了全州唯一的科技综合网站——海南藏族自治州科技信息网,完成了科技信息网栏目信息更新及栏目优化设置,并托管到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实现了省、州科技服务信息的对接与互补,拓展了州科技信息网的信息渠道与容量。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新农村新牧区信息室建设,争取新农村建设科技专项资金30万元,在贵德县河西镇下马家村、马家西村、共和县恰卜恰镇次汗素村、贵南县茫曲镇昂索村、同德县尕巴松多镇欧沟北扎村、兴海县河卡镇幸福村建立科技信息室6个,购置了电脑、电视、DVD、激光打印机、投影仪等设备,给有条件的村开通了宽带网。2008年4月,全州首批省级科技示范村之一的共和县次汗素村科技信息服务及远程教育中心建成使用。此外,以建立州县乡三级科技服务信息化网络体系为目标,在贵南县建成青海省农村牧区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贵南分中心,配置电脑5台,大屏幕电视1台,培训信息员6名。组织专业人员到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信息技术、影像技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学习培训,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与水平。2009年,创刊发行《海南科技资讯》,设置有《科技快讯》、《产业咨询》、《科普宣传》、《实用技术》、《智言慧语》等专栏,现已出刊5期,刊发科技动态、政策、百科知识、产业咨询、实用技术等数十条3万多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