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实施方案》的解读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8月省委召开十二届十二次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审议通过了《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战略高度和发展全局对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进一步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实施方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实施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我们采访了省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王黎明,省科技厅厅长解源、副厅长苏海红。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201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方案。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6月8日召开省委常委会,将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作为重要议题,提出10项贯彻措施,要求抓紧制定出台《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同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青海省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省政府组成10个调研组围绕企业、财政金融等9个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全省科技创新调研报告,并由科技厅牵头成立《实施方案》起草组。起草组在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基础上,认真梳理2012年以来国家和我省出台的创新工作政策,结合《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各部门专项规划和全省科技创新调研报告,并先后多次征求了51个部门和科技界专家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实施方案(审议稿)》,经审议后,于2017年1月正式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对我省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批示“青海省贯彻落实全国创新大会精神行动快、措施实、力度大。请科技部注意总结交流各地经验,形成落实大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发有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热潮”。
《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得到了全省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王国生书记先后多次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开展调研,听取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工作汇报和意见建议,就全面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作出明确指示。原省委书记骆惠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汇报。原省长郝鹏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就起草修改《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王黎明副省长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内专家研究修改。各地区、各部门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调研、提供相关素材,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提出许多意见建议,为《实施方案》落地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实施方案》出台以来,王国生书记、王建军省长对深入实施好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次提出具体落实要求。 记者:王黎明副省长,您好!《实施方案》是在您的具体指导下形成的,请您谈谈《实施方案》的出台对青海的重大意义。 王黎明副省长: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政策举措,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是,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活、创新要素聚集度低、创新创业主体不强、自主创新技术缺乏、创新引领发展的源动力不足,导致科技创新及供给能力较弱,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青海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科技引领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重要,创新驱动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紧迫。提出创新驱动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记者:结合省情实际,《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战略目标是如何定位的。 王黎明副省长:综合分析当前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青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全省优先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开放合作凝聚创新资源、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以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创新根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篇章。
同时,根据《纲要》“紧扣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扩大开放”4项基本原则,结合青海实际,具体化地提出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重点突破、坚持人才优先、坚持开放合作”5项基本原则。
在制定战略目标时,既坚定贯彻《纲要》的部署,又充分考虑了青海实际,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到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到2050年,建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青海基础差、底子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科技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与建设创新型省份要求有较大差距,但考虑到创新发展对青海实现“弯道取直”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不能回避困难和差距,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看到客观因素和条件,更要坚定发展理念、发展信心,因此,近期战略目标(2020年)着力于在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初步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并与“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紧密结合,目标切合青海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中期战略目标(2030年)明确提出了要全面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实现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发展动力根本转换、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富有一定挑战性的更高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远期战略目标(2050年),经过持续不懈的奋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支撑。近期、中期和远期创新工作及进一步细化的指标和保障措施,任务虽然艰巨,但经过全省上下的齐心努力,是完全有把握实现的。 记者:围绕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实施方案》对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解源厅长您长期奋斗在科技战线,作为起草小组组长,《实施方案》在重点任务上是如何考虑的。 解源厅长:为支撑实现近期、中期和远期战略目标,提出了5项重点任务。在重点任务上,从构建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优化区域创新发展布局、着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特别是把构建绿色产业技术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凸显了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明确提出了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特色生物、现代农牧业、生态环保、高原医疗卫生、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绿色产业体系”。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和特色生物是我省依托资源优势、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环保、高原医疗卫生是我省的传统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助推我省在即将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业态新格局中打造新优势。“八大绿色产业体系”的确立,指明了全省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的重点攻关方向。 记者:在构建绿色产业技术体系方面是怎样布局的。 解源厅长: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的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也是科学处理发展和保护关系的必然选择。在科学分析全省产业发展现状、立足青海特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生态环保、高原医疗卫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适合我省资源优势、能引领我省未来发展的8个技术创新体系支撑的绿色产业技术体系。
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提出要加强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光伏组件、新型储热储能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在光热光电、光电转化率、储能电池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建设全国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成为以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为主体的绿色能源示范省。
在新材料技术方面,着力攻克高镁锂比盐湖提取电池级碳酸锂、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单体电池、高功率密度电池系统技术,攻克新型轻金属材料、化工材料、人工晶体材料关键技术,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基地。
在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提升重点产业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水平,用新型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技术对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实施绿色智能化改造,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突破特色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关键技术,积极发展生物制造、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等产业,加强枸杞、沙棘等特色生物资源抚育和保护,开展中藏药等民族医药深度研究,推动特色生物产业创新发展。
在现代农牧业技术方面,建立现代种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入开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技术研发,集成生态治理、草产业发展、绿色养殖、有机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和智慧生态畜牧业,整体提升高原特色农牧业品质、质量和效益。
在生态环保、高原医疗卫生、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也作出了安排部署。通过实施一系列务实举措,将推动我省率先走出资源能支撑、环境可承载、生态受保护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记者: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有何亮点。 解源厅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实施方案》着力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进行了一些突破。
在改革财政投入机制方面,提出了“建立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幅不低于20%”、“简化或取消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将多数科目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提高项目间接费用比例,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绩效支出安排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项目结余资金两年内由项目承担单位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高校、科研院所可自行采购和选择评审专家”等诸多力度较大的改革政策,对于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意义重大。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方面,提出了增加企业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比例、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财税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核心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凝聚人才、科技投入和成果应用主体。为引领推动全省各类经济开发区的创新发展,还专门提出要“理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海国家高新区的管理体制”、“率先实现园区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跃升,率先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成为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区”,以推动省级高新区建设,带动全省各类产业园区蓬勃发展。
在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没有将“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单独表述,而是将具体的创新人才政策融入创新主体、创新创业等内容中明确提出,使之针对性更强、措施更加具体充实有力。还专门提出了青海大学、青海国家高新区分别建立人才特区和创新创业人才发展试验区,率先推进人才政策改革,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面。 记者:请问苏海红副厅长,《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和组织落实情况。 苏海红副厅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省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具体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强化全局观念,注重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在保障机制和措施上,围绕重点任务部署,从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创新导向评价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培育创新友好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具体的措施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体系”、“一个机制”、“一个制度”、“一个战略”、“一个环境”。“一个体系”即构建现代创新治理体系,主要从转变创新管理职能、改革创新治理体系两方面着手,既要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场功能,又要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协调,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一个机制”即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幅不低于20%,对科技型企业按照当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免税额给予10%的补贴,最高补贴200万元;建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扩大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规模,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对在境内外首发上市的我省科技型企业,按其扣除发行费后的融资额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确保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一个制度”即完善创新导向评价制度,从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健全创新评价及奖励制度、完善面向创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三个方面着手,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创新活动对经济的贡献。“一个战略”即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推动质量和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的优势企业和产品,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一个环境”即培养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构建保障创新的法制环境,培育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形成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组织落实上,从组织领导、分工协作、考评机制、舆论宣传4个方面,要求各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要统筹谋划、系统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创新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并把创新驱动发展政策落实情况和成效,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