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老年版>民族团结>详细内容

科技人物专题报道

2022-06-08 10:16:09 青海科技报|0 点击:[] 字体:
三百顿珠:创海南州畜牧业发展多个第一
 
图右三为三百顿珠为牧民指导养殖技术

  本报记者 范旭光

  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畜牧师三百顿珠在40余年的畜牧科技工作中创下多个青海省和海南州第一:2008年实施海南州第一个全株玉米青贮种植加工技术取得成功;2009年首次在海拔3300米的贵南县森多镇嘉仓家庭农牧场种植加工燕麦青贮取得成功;2010年在恰卜恰镇首次开展海南州农区流转耕地种草养畜工作,推广“饲用玉米—养羊(牛)—粪污发酵—还田”种养循环生产模式;2013年在青海省率先利用麸皮、菜籽饼等农副产品生产技术制作成生物蛋白饲料和高能饲料……这一个个的“第一”有效提高了海南州种草养畜的技术水平。

  1981年7月,三百顿珠从青海省湟源畜牧兽医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海南州畜牧兽医站工作,从此与畜牧业结缘。

  当一名畜牧科技工作者,在很多人看来,经常要与动物打交道,工作又累又脏,可他从无怨言。

  刚参加工作时,三百顿珠被单位派到共和县江西沟乡上社村蹲点,协助该村开展半细绵羊杂交育种工作。在当时自然条件艰苦的上社村,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奋工作,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当时我们这里都是天然放牧,靠天养畜,牧民文化和生产技术水平很低,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畜牧技术员的帮助。那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在畜牧业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帮助牧民解决生产难题,增加收入。”三百顿珠说。

  此后,三百顿珠把枯燥的科研当成乐趣,科研获得成果是他最大的希望。由于勤奋和执着,他的一个个希望都变成了现实,尤其是近些年,一个个科研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海南州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9~2011年,三百顿珠在海南州金座乃养牛场实施《高寒地区奶牛高效生产技术研究》项目时,使用了多项新技术。他对牛舍进行改造,将污水、牛粪收集发酵后灌溉饲草。而在饲草种植上他运用了全株玉米青贮种植加工技术。在取奶过程中又首次使用挤奶器,隔离牛奶与空气的接触,将细菌和杂质过滤掉。同时,他还建立了奶牛健康监测制度。经过他这样一番“折腾”,一头奶牛的日产奶量达到了17.4公斤,产量较项目实施前增加25%,牛奶的品质也得到大幅提升,奶价上涨了一倍。当时,当地居民都在养牛场排队买牛奶。

  2010~2012年,三百顿珠主持《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牛生长发育及育肥效果研究》项目时,在枯草期进行暖棚半舍饲饲养,牧草返青后再进行放牧。这种养殖方式,使12月龄的牦牛体重可达110公斤,相当于传统饲养法2岁时的体重;18月龄体重可达175公斤,相当于传统饲养法4.5岁时的体重,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母牛群一年一胎比例达到65%,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该技术经青海省科技厅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

  2014~2015年,三百顿珠主持完成《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项目,对藏羊传统放牧养殖方式进行创新,加快畜群周转,减轻草场压力,使高原型藏羔羊的出生体重平均达到3.8公斤、2月龄体重达到了15.7公斤、6月龄体重达到了35.5公斤,分别比传统养殖羔羊提高了0.5公斤、4.2公斤、5.7公斤;藏羔羊6月龄成活率达90%,比传统养殖提高了5%,6月龄羔羊除选留的后备母羊外其余的全部作为商品畜出栏,实现了藏羔羊当年出生、当年出栏,促进了藏羊生产方式转变。

  近几年,三百顿珠参与起草《海南州“十三五”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创建青海省牦牛产业联盟海南州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动海南州藏羊产业联盟发展的实施方案》等,并为一些合作社、养殖场免费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书、实施方案等30多个,其中26个可研报告得到立项实施。他还编写了《高寒地区奶牛养殖实用技术》《高寒地区全株玉米、燕麦青贮技术》《高寒地区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技术手册和培训教材。

  为了给群众做好服务,他不畏严寒酷暑,进村入户,为广大牧民传送新技术、推广新品种。他为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开展讲座近千场次,培训人数达5万人。由他直接指导的养殖合作社(场)达16个,年均入社入户天数超过150天。通过培训、入户指导,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牧民朋友打心眼里喜欢这位与他们打了多年交道的农技员。不管走到哪里,他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三百顿珠老师来了!”

  “牧民的养殖水平上去了,畜牧业质量提高了,这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三百顿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