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老年版>民族团结>详细内容

吴学周院士的一生: 为党奉献 科学报国

2021-11-25 11:51:14 |3 点击:[64] 字体:

  弘扬科学家精神

  28年前的深秋刚刚在病床上度过81岁生日的吴学周迎来了好消息: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吉林省委接受他的入党申请,同意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吴学周终于实现多年的夙愿。

  1983年1月1日吴学周正式向党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的他年逾八旬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03不到千字的入党申请书,他戴着花镜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字,足足写了3个晚上。

  他还特地找来党的十二大文件汇编反复学习党章,特别是其中总纲和党员两部分学习得特别仔细,并对秘书刘永懋说:“我要按照党员的条件去做老刘你要帮助我啊!”

  吴学周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他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心怀救国之志,留学时期时刻关注祖国命运学成后毅然回国。他总结我国科学事业走过的坎坷道路和自己一生的经历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理想。

  1980年在吉林省政协的一次会议上,吴学周说:“共产党、毛主席救了我拯救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苦大众,广大知识分子也获得了新生

  吴学周是一位特殊的“两院院士”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吴学周就凭借在分子光谱领域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并受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吴学周任物理化学所所长1955年被推举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找到他问:“毛主席提出要建设好东北,你们迁一部分人去那里怎样?”已近天命之年的吴学周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他动员并说服了物理化学研究所30多名科研人员,从上海出发一路北上出关来到长春,与长春综合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

  到长春后吴学周把主要精力花在了科研组织和管理中,这为长春应化所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选择好研究课题,有一支训练有素、具有高科学水平的研究队伍以及良好的试验设施,这是吴学周主抓的3件大事。

  在他的带领下长春应化所形成了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化与结构、有机高分子4大中心的综合研究机构,在合成橡胶、塑料、稀土材料、电分析化学、有机结构、痕量分析、催化等方面取得诸多成绩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国家发明和自然科学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

  在病床上吴学周向党组织表示:“争取早日出院,更加积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当得知所在的党小组要开组织生活会时他坚定地表示:“我虽然年龄大,但我是新党员我身体还可以,一定参加生活会

  1983年9月26日长春应化所九室、十九室党支部第二小组全体党员来到医院,在吴学周的病房里开党小组会这是吴学周入党以后第一次参加组织生活会。

  一个月后吴学周院士溘然长逝。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建设祖国到加入中国共产党,纵观吴学周院士的一生“为党奉献,科学报国”8个字贯穿始终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和赤胆忠心。

  人物档案 吴学周(1902年—1983年)江西省萍乡县(今萍乡市)荷尧乡荷尧村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31),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从事原子光谱、核燃料前后处理、激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