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老年版>民族团结>详细内容

“5·30”,科技工作者吐露心声 追梦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

2021-05-28 18:52:51 青海科技报|0 点击:[] 字体:

 








创新驱动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多年来,我省各条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弘扬爱国奉献、求实创新、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立足各自岗位,高扬科学之帆,紧握奋斗之浆,投身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扬,胸怀大志向,甘坐冷板凳,矢志科技造福人民,砥砺奋进、敢于探索,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征程中谱写了科技兴青的壮丽诗篇。

 

  新时代焕发新梦想,新征程催生新动力。在今年“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奋战在我省不同领域的16位科技工作者向本报吐露心声,畅谈所想,展现了我省科技工作者群体“众心向党、自立自强”的时代风采。

  马玉寿

  57岁,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

  长期在高海拔低温缺氧的野外环境工作,想要放弃时再多坚持一分钟,成功也许就在不远处敞开胸怀。我们要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到青海的生态事业中,为全面提升青海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国建

  45岁,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坚持科技创新、创新为民、科技兴国,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终身追求的崇高理想。科技创新没有捷径,科技工作者若要有所成就,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更要有守正笃实的毅力。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群众的需求、国家重要产业领域。在攻坚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堵点”问题和补短板上,要联合广大科技人员一起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结出硕果,更要投身到艰苦、落后地区引领科技发展之路,弘扬新时代科技精神。

  肖玉芝

  41岁,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基层党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更要有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和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坚定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信念。我将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高校大学生党建+科研创新的实践模式。

  杨永磊

  46岁,中国石油青海油田省部级技能专家

  我作为青海石油企业的一线科技工作者,站在新的起点,在“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高原地区,将一如既往立足岗位,用一份专注“打磨”出精益求精的品质,用一份匠心“焊接”出创新创造的成果,在青海石油产业发展壮大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美丽新青海的建设中创造人生的“艺术精品”。

  刘玉皎

  47岁,青海大学副校长,研究员

  作为蚕豆产业科技工作者,我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发展格局,践行科技创新使命,用“按生态文明理念认识蚕豆,按人畜地共同体定位蚕豆,按‘一优两高’利用蚕豆;以区域化概念布局蚕豆,以适度规模化经营蚕豆,以多元化概念发展蚕豆”的新理念深入推动蚕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宋仁德

  55岁,玉树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

  牛羊是广大牧民生活和精神的寄托,要让牧民过上好日子,就要抓好牦牛产业振兴、做好保护三江源生态放牧风险测评,有效控制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切实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打造优质“绿色有机畜产品输出地”。为了牧区的乡村振兴和把三江源草地留给子孙,我愿献出毕生心血。

  马正炳

  55岁,黄南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

  把握时代前进和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我将继续秉承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做到“谋势、明道、优术、笃行”,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让科技和农业实现融合发展,成为一道亮丽的“智慧三农”风景线。

  王秉璋

  52岁,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奋力推动“一优两高”是新时代我省地质工作者的使命,地质工作要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的需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开启艰苦奋斗的新征程。新时代,每一名地质工作者更应该满怀激情,传承“地质三光荣精神”,献身地质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